是树影,树影落在灰败砖瓦上。台阶青石踩出光滑凹陷,香火气缭绕。人在树影里,袍子是蟹壳青,在细雨寥寥落的清明。齐衡的步子迈在母亲身后,亦步亦趋,恭恭敬敬,祭祖,插柳,踏青,最后到这密印寺敬香叩拜。第一炷香,愿家中父母平安长寿,第二炷香,愿明心见性不矜不伐,第三炷香呢?拜什么?
“小公爷殿前止步,法海禅师在此地修行。”
晨钟暮鼓,大殿木鱼声声,解三空,明四智,要超初果至十地*,裴文德远游三年才回到京城,回到密印寺。住持这日问他修行所得,他答,化化轮回重化化,生生转变再生生*。已是清明时节,家家户户皆来敬香,裴相兀自久久立于殿前,直至夕阳西下,长叹一声,走出大殿。从相国门楣遁入空门,是造怎样的孽,还是倦了怎样的孽?裴文德整日坐禅,不曾睁开眼睛。窗外有喳喳鸟啼。
喳喳鸟啼唱什么?唱春归还是唱流淌的欲望?出家人讲求一个虚室生白,视万物为无物,怎么听见的这鸟啼?
蟹壳青外袍散落在地,映着空荡荡的烛火通明,斜倚着床沿的是齐衡,陷在自己的发里,浑身热烫。白日看鸳鸯戏水,夜里听鼓噪蛙鸣,是夏日来得太早还是春风热得人心惊?原来是欲壑难填,却身披这房间空荡荡的冷,齐衡抬起手去摸梦中人的发,只够到丝丝缕缕灌进屋里的春风。齐衡不解,相隔几座城也好,相隔一堵墙也罢,梦中的人明明是水底月亮,怎么偏偏又孤寂地映在他的檐下。无计度芳春。
密印取的是“秘传心印”之意,所谓“口诵真言,手结契印,心作观想”的三密相印,那么,心心相印又该当如何?齐衡胡乱地想,在“密印禅寺”匾额前彳亍,那是裴相牵头烙下的章,三年来香火不断,也是裴相为他的儿做好的最后一件事。
梦中的人立于殿前,身披衲衣,背影清瘦,静静望着枝头刚结好的鸟巢,正踩在清明那日他父亲逗留长叹的地方。
他听见有人来。
他预备动身回禅房。
“文德请留步——”
裴文德站定,合掌作礼,并不回头。
“从前尘缘已成逝水,唤法海即可,是施主请留步。”
“这大殿谁都可进,凭什么要我留步?”
“佛门清净,容不得杂念,施主所愿是明心见性,不矜不伐……”
“你怎知我所愿?”
裴文德不响。
“那天你就在殿后,你听见了。”
“你该走了,齐衡。”
无计度芳春。齐衡从书房翻出那部读过无数遍的《洛阳伽蓝记》,在裴文德离京的三年里,他靠着这部古籍完成一切有关远游的想象,手指抚过一处处有关寺院、坊市、达官住所的描述,裴文德就在他的想象里经过那些圣地,他想裴文德也会用双脚一寸寸丈量土地和那四百八十寺,举目四望均是盛世妙笔写就的雕梁画栋。那么夜晚又是怎样的光景,他会不会把目光移向今夜的星星?
裴文德睡着了,这是一个无梦的夜,寺院生活清苦,戌时入睡寅时醒来,没有多少闲暇闲趣再看天上的星星。我们早已经不是潜进灵台偷师学技的孩童了——我们?
一堵墙等于一把刀,将一个世界切成两个*。
齐衡又来了密印寺,给裴文德送来那部《洛阳伽蓝记》。
“文德,这是前朝记载佛寺盛况的书,我带来给你……”
“谁允许你闯入我的禅房?”
“我只是想看看你好不好。”
“修行之人,何来好与不好之说?”
“文德,你瘦了很多……”
“我已经不是裴文德。”
“……但你平安回来就很好了,三年来我日日夜夜祈祷你能平安回京,我……”
“你第一炷香,愿家中父母平安长寿,第二炷香,愿明心见性不矜不伐,第三炷香呢?”
齐衡不响。
“小公爷大可以博得跨凤乘鸾客。”
“你明明知道的,我不要什么跨凤乘鸾客——
我只求晚来卧看牵牛织女星*。”
齐衡给了他一记致命的当头棒喝。
“我当然有心愿,我的心愿是同文德一道,看这天上的牵牛织女星。”
彼时他们还是密友同窗,成日偷偷钻进宫中,跟随老监正学观星,中元北极紫微宫,北极五星在其中*,都是后来才学的了,监正先让他们学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。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*。他们在认识满天星斗前先学会了天子为何得天下,天子说的话为何要叫“奉天承运”,也知道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天象,不是所有人都被允许看天象。天上的星星在小少年眼里没那么复杂,裴文德早早立志缉妖平乱,看懂星星多是为了观测异象,他不明白齐衡学观星又是为何,为了进灵台研究天文历法吗?齐衡摇摇头,我只是想看星星,和你一起。
缉妖并不顺利,观星也不顺利,许多年后裴文德才明白,一切奔波不过是天子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。膏也是脂肪的意思,肓是心脏和隔膜之间的位置,这片土地已经病入膏肓。
三年前裴文德辞去缉妖司首领一职,恰逢皇子染上恶疾,药石无医,裴文德借了这个名头,请父亲出面送自己代皇子出家。
“文德,你不在的这三年,我才了悟你为何要选择出家修行。”
裴文德沉默着颤动眼皮,接过《洛阳伽蓝记》,翻动书页的手指上有长久劳作的茧,宛若风雨里飘摇的竹。远游三年,不是没有听闻京中风云遽变,生灵涂炭,折了多少志士的腰。
“我,我已经无颜面对那座座府门前的’尔俸尔禄’*了,我以为我可以助裴相一臂之力……可我们都救不了天下百姓。”
“佛家讲迷时师度,文德,你能度我吗?”
蟹壳青袍子迎了上去,齐衡握住那双清瘦手腕,彻骨的凉。
更深露重,星子在暗处闪,裴文德睁开双眼,伸手不见掌*。
“元若,你该走了。”
夜有太多的眼睛。
夜有太多的眼睛。裴文德披上衲衣,走出禅房远眺夜空,“阴阳灾异都在这天上了”,他说。天上最亮的那颗勾陈一,不知什么时候暗淡了下去。
墙是一把刀,把一个甜梦切成两份忧郁*。
——他破坏了我三年的修行,做此等事已经搅乱所有清规戒侓,再不能做僧,再不可得道,他这般害我,怎么还能留情?
——他就这么搅扰了我整整三年,不对,他自幼时就在搅扰我,一点一点全都钻进我的生命里,他逼着我欲望他,逼着我欲望他的欲望。
墙是一把刀,把一个甜梦切成两份忧郁。
——他不过是个浪荡公子,他可以浑浑噩噩当他的小文官,娶贤妻美妾,生儿育女,敬奉父母,享一生荣华富贵和清白名声。
——他是个小骗子,他心里还有我,却要逼着我说什么跨凤乘鸾客的混账话,自己倒享个清净遁入空门,把欲望的罪恶通通丢弃给我。
墙是一把刀,把一个甜梦切成两份忧郁。
——他割舍不了这尘缘,就像割舍不了天下百姓,我好想救他。
——他还挂念着这人世间,我好想救他。
城在勾陈一暗淡后的夜里动乱四起,马蹄声踏踏不绝,惊醒了神龛里的菩萨。
齐衡放策一骑,独身孤影赶至密印寺,大火猎猎烧垮寺门,发出木头从内部爆开的巨响。顶着大火往殿门里走,火焰燎了蟹壳青的袍,绊住齐衡脚步的是小沙弥的尸体,焦黑得辨不清面目,只有菩萨金身静静立于火海中,用慈悲的眼注视烧透木头的悲鸣。
齐衡捡起那部残缺的《洛阳伽蓝记》,零星可见未被完全烧毁的字句——“怀恨出国门,含悲入鬼乡”。举目四望,国不再是他们的国,乡也不再是他们的乡,他们做了鬼,做了这新世界的游魂。
第二年春,普救寺。
又是清明,齐衡依着前朝的习俗来普救寺敬香,第一炷香,愿家中父母平安长寿,第二炷香,愿明心见性不矜不伐,第三炷香……
往事如梦原来不是矫情的语汇,从前隔着寺隔着墙隔着红尘俗世,如今不知是隔着天南海北还是隔生与死,人和寺一样,都成了梦幻泡影,只留溃烂的疮疤。普救寺的白墙上也有大火烧过的焦黑瘢痕,院子里已然萧索凄清,可曾普度谁人救护谁人的不幸?
第三炷香,要是不能重逢,一世平安也好。
吱呀一声,老木头门板发出哀鸣,有人推开殿门。
手中的香震落在地,竹芯上的香粉也被抖落,火光明明又灭灭。
吻落在手指的茧,落在诵经的喉结,还有随着呼吸吐纳颤抖的腹,万缕愁丝缠出这些年太多的茧,不光要吻手指的茧,还要用唇去丈量遍身的茧,直到梦中人的肩背在唇的抚摸下耸起,耸成破茧的蝴蝶。手臂成了绳结把人锁得好紧好紧,生怕一放开,眼前所见就成了幻象。
水汽氤氲,齐衡从背后拥住裴文德,声音也像落下来的吻,在颈侧喃喃自语。
“人生长远别……孰与最关亲……不遇知音者……谁怜长叹人……”*
灯油燃尽。
灯油燃尽,齐衡回家。不是回京城的家,而是回这北方小城城西的那一座寒屋,他大病初愈,好歹呼啸春风说明他捱过了被流放后日子最艰辛的一个寒冬。
灯油燃尽,裴文德回禅房。不是回京城的密印寺,而是回这座北方小城里的普救寺。大火之后,活下来的僧侣纷纷离开了京城,一路颠沛,一路为动乱中逝去的人们超度念经,裴文德一直在找齐衡,只隐约知道要往北方走,于是一步一步走过千里飞霜赤地。
裴文德在普救寺留宿那夜的星格外亮,尤其是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遥遥相望,宛若某种神谕。这座寺庙也有过别的故事,相国小姐和书生在这里留下了唱诵千年的爱情传说,唱的“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”。
冰雪早已经消融,长河上有一叶舟,载着奔逃的两个人。
齐衡枕在他的膝上,像没有忧虑安睡着的孩童,翻个身,蟹壳青外袍的一角就浸在水里,潮湿往身体里倒流。裴文德这夜终于做了梦,梦里是儿时的满天星斗,月光映上少年的眠床,蜡烛在禅房淌它的泪,耳中涓涓水流汨汨潺潺,细雨寥寥落,他伸手去摸,摸到一片温凉而粗糙的暗淡,坠落的星子?还是齐衡的手掌?是树影,树影落在灰败砖瓦上。
–
注:
本文是一篇简单的仿作,参考了刘以鬯先生的小说《寺内》的结构,但简化了故事曲折和诗化意识流的部分,原小说是对《西厢记》故事的改编。
“一堵墙等于一把刀,将一个世界切成两个”“墙是一把刀,把一个甜梦切成两份忧郁”引自小说原句。
“解三空,明四智,要超初果至十地”出自裴休送子裴文德出家所写警策箴。
“化化轮回重化化,生生转变再生生”出自《警世通言》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,为法海禅师坐化前留以警世的诗句。(翻书时发现的小巧合:紧接着第二十九卷就是西厢的故事)
《洛阳伽蓝记》北魏杨衒之著,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,并记录当时社会文化状况,有抚今追昔怀恋意味。
“跨凤乘鸾客”“牵牛织女星”出自《西厢记》“你明博得跨凤乘鸾客,我到晚来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
“中元北极紫微宫,北极五星在其中”出自《丹元子步天歌》,该诗歌完整记载三垣二十八宿,是宋以后钦天监用于星象研究的范本之一。
“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。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”出自《诗经•大雅•灵台》。
“尔俸尔禄”出自《戒石铭》铭文,自宋代起勘石立于州县衙署大堂前用以警戒,全文为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。
伸手不见掌原义为佛教用语,说明不以主观猜度断定外在事物,后衍生为“伸手不见五指”,于是这里说裴文德伸手不见掌,既是描述环境,也为了点出他正在探究自己的内心。
密印寺为法海出家寺院,普救寺为西厢记故事发生地。
“人生长远别,孰与最关亲?不遇知音者,谁怜长叹人?”出自《西厢记》长亭送别段落。